





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、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,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,随着生理、心理的发育和发展,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,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,他们在学习、生活、自我意识、情绪调适、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问题。因此,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,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比要求,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,培养其积极乐观、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,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,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,为他们今后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。
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:普及心理健康知识,树立心理健康意识,了解心理调节方法,认识心理异常现象,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及技能。重点是环境适应、自我认知,学会学习(能力提高及方法掌握),人际交往(亲子、师生与同学间)、情绪调适和生涯发展等方面内容。
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:心理健康教育课、心理健康专题讲座、心理社团、心理团体辅导与心理个体咨询。
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及开学安排,开展“如何自我保护”、“情绪认知及调试”、“疫情下的生命教育课”、“从线上到线下”、“学习目标与计划”、“自制力提升”、“网络与我”等系列课程,一方面强化疫情下学生遵守规则,自我保护的意识,避免学生出现松懈与侥幸心理。同时,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。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,及时缓解学生情绪波动影响,帮助学生实现由线上学习模式向线下校园学习模式的转变,恢复学生开展积极的人际交往,培养和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,解决学生因不良的人际交往体验可能产生的不适应问题,加强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教育,逐渐消除手机与电子设备的依赖心理。